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一個社工人的心路歷程
社工,一個溫暖人心的職業。疫情發生以來,我院社工利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為院內孩子、職工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多樣化服務。
3月16日至22日,我院以“專業社工、守護兒童、托起希望”為主題2020年社工宣傳周正在展開,秦瑞勝以社工人的視覺講述了自己“初識社工、成為社工、成就社工”的心路歷程。
初識社工
2009年單位開始鼓勵大家考取社會工作師資格證,當時我是一名特教老師,對社工的概念一無所知。之后單位設立社工科,聘用了兩名科班出身的社工專業學生,平時會組織職工減壓和兒童外出活動,所以就淺薄的認為社工就是搞團建、搞活動的。
后來知道原來社會工作師是一個職業,是單位的專業技術崗位之一,于是2013年報考了社會工作師考試,14年取得證書,當時只是單純的為了轉到專業技術崗提高薪酬。通過學習也慢慢了解了社工的職業定位,似乎社會的各個角落都用得著,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社區、醫療等等領域都有專職的社工,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通通都懂,簡直無所不能。但因為并未從事社工崗位工作,對職業本身依然是一知半解,不明所以。
2014年我院開始機構安置模式的初探,每個科室要設立社工崗,持證的我便理所當然的被安排在了這個崗位,負責安置評估中的教育評估,此時離社工專業工作更近了些。
成為社工
2017年單位職能調整,設立了鄭州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負責全市的困境兒童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我的工作進行了調整,由一名特教老師成為一名專職社工,進入中心辦公室負責中心的困境兒童部分業務。從14年持證到17年轉崗,其實好多書本上的知識都忘記了,在轉崗之后馬上進入市級兒童福利體系建設和兒童之家試點的建設當中,在政策、理論和實務上均是迷茫與焦慮狀態,但是時間不容迷茫,于是開始惡補理論知識,從亟需的政策開始,從國家困境兒童政策的出臺到各地試點建立,再到省市級政策的頒發,上班工作,下班補課,把困境兒童的政策研究個透,這樣在具體開展工作中才好把握,也使得后續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其實這個時候并沒有信心把這個工作干好,一直以為專職社工一定要非常專業,我這個半道里出身的持證社工是沒有專業優勢的。直到投入到兒童之家試點的具體工作中,在同工的幫助下,也通過自己一點一點重新拾起的理論知識,發現實務工作并不難,甚至書本中的一些理論方法雖然不能講出來,但實際已經在運用了,之后又通過個案服務、小組服務、案例撰寫、經驗總結使得業務知識得以精進,專業自信也開始建立,至此終于接受了我是一名專職社工的職業狀態。
因為全市困境兒童工作并沒有太多可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機構建制,試點探索都是從頭開始,也正因此,我們更加激情滿滿,因為我們將成為填補空白那群人。但在各項工作開展初期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試點社區并沒有給予適當的支持,入戶時居民不理解,兒童活動做不起來,甚至領導也沒有給予必要的幫助,在前期工作鋪開階段,我們有很多委屈,很多不被理解,同時也有面對一些人事物時的無力感,當時也一下子把我最初對社工的認知打破,社工并不是萬能的,甚至微塵一粒。
然而在訪談一位無助的老人結束后,我開始深思,相對于身處困境中的服務對象,我們經歷的這些又都算什么。這位老人的兒子是服刑人員,孫子是我們的服務對象,祖孫倆相依為命,因為周圍人的歧視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在即將拿到初中畢業證時,選擇了輟學,離開這里。而老人又身患重疾無人照料,家庭的生活來源微薄,經濟困難。社區轉介給我們之后,我們在訪談時盡量不觸及老人的傷心之處,最后老人神情落寞的說:“我能想的辦法都想了,可我真是太難了,我真不知道該咋辦了。”這近乎絕望的話語深深的碰觸到了我們的內心,這時已無法顧及社工的專業倫理,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悲憫之心,讓我們在他轉身離開的同時集體淚奔,怎么會有這樣困難的家庭,這么艱辛生活的人。但待情緒穩定之后我們就在商量,怎么樣幫助這個孩子,這個家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于是咨詢學校,聯系孩子做心理輔導,談心,對接社區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開展,最終孩子重新返回校園,老人申請到慈善救助,這個家庭情況有了好轉,后來老人每次在街上碰見我們,都會熱情的打招呼,那種樸實的回應讓我們倍增信心。
這種信心的重建源于服務對象對我們的信任和認同。一次我在一場主題為“合理監護 相伴成長”的捐贈活動上,代表活動組織方對臺下的80多個困境兒童家庭講話,我告訴他們:雖然國家的兒童福利制度不夠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也還不夠全面,但你們要相信,我們的國家一直在努力,我們的社工也會盡己所能的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我們不會放棄,希望你們也要加油,在我們的共同呵護下,讓孩子們有尊嚴的成長,有幸福感的生活。一席話畢,我看到一些媽媽眼中閃爍著淚光,我便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得到了他們的認同。
愛上社工
鄭州市有5000余戶困境兒童家庭,每個家庭面臨的困難復雜多樣,比我們想象的要難得多,但他們依然努力前行著,我們每往前走一步,付出多一些,就有可能對他們產生蝴蝶效應般的正面影響,為什么不呢?于是不再糾結于領導滿不滿意,社區支不支持,我們堅持用心做事,用專業助人,工作會有成效,居民終會理解。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即使我是一枚小小社工,我也要用我的專業和工作平臺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工作負責,不愧于良心。
經過兩年的探索,我們所做的試點工作獲得了社區和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也獲得了市級領導的肯定,隨著做出的經驗借助全市困境兒童培訓班進行推廣,憑借資源輸出推進各區域困境兒童項目間的工作聯和行業交流,我們也獲得了同行的認可。這些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激勵,我也由此正式走上社工職業化的道路,也愛上了社工這個職業。雖然依然力量微博,從全市的困境兒童工作來說更是任重而道遠,我依舊勇敢前行。
隨著進一步對工作的認知,也明白社會工作者并不是全能的,要接受自己有時的無能無力感,社工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學習歷練,明白社會也有不美麗的一面,國家也有欠缺的地方,所以才有了這個職業的存在。
我一直以為,社會工作者最缺乏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情懷。這種情懷我理解的是對工作的責任感的升華和對社會工作者這個職業的敬畏,帶著情懷去工作,才更能去理解服務對象,理解自己,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走向社工職業化的道路上,我受到過挫折,受到過委屈和輕視,然而這些并沒有中斷我的前行,反而愈挫愈勇,支持我前行的力量最初是成就感,之后是責任感,現在是價值感。只要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事物和堅持的義理 ,都會不計艱辛得失的去追求、維護,這便是我心所向,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