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小社工有大能量”--這場戰疫 有你有我
抗擊新冠肺炎的這場戰疫中,白衣戰士們身披戰袍由各省市奔赴疫區,解放軍戰士們不辭辛勞一天十幾個小時奮斗前線。各個行業的精英們響應在家就是不給國家添亂的口號在家等待復工,在全中國與病毒激戰的時候,還有一群人在各個角落里默默地付出著,他們就是“中國社工”。有人問社工是什么?
“社工”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社工不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職業,社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實干”、“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無私奉獻的情懷。在全世界的“社工”們眾志成城共同努力的時候,來看看我們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社工科的社工都干了點啥:
疫情的爆發,84消毒液、 75%酒精消毒液、醫用一次性口罩,這類防疫物品供不應求,福利院領導心系在外的寄養兒童和家庭,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我們的李燕院長率領寄養社工冒著被傳染的危險逆行整個城市為他們送去防疫物品。除了分發物品他們還每天在家里單位和寄養家長們線上互動關心他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孩子們有情況立刻想辦法幫助解決。寄養兒童們在家無聊了?不怕,我們的社工會找出好玩的視頻、游戲、手工等分享給他們;孩子不舒服?不怕,解決方案一條一條的,什么食補、按摩、運動操應有盡有.....寄養社工搜集各種防疫知識類如消毒液的試用方法注意事項、口罩的正確佩戴方式等等一遍一遍的叮囑家長們不厭其煩。每當看到孩子們成長了進步了哪怕是長高1cm屏幕上都會映出她們的微笑。結束了線上的回訪社工們會第一時間在家完善當天的服務跟蹤記錄,這就是“寄養社工”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
疫情的爆發使許多工作暫時擱置,我們的燕大哥去哪兒了?原來百合花多了個“燕爸爸”,喂飯、陪玩兒、換尿布,這就是“社工”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說到忙碌在單位的同事,就不得不提一提我們的大才女和小陀螺陳凱麗了,她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力量,要么說優秀的人自帶發光。自大年初二起她一直在院里忙碌著整整55天,“我去吧”成了她的口頭禪。消毒液、口罩的分裝,在院職工的減壓活動的方案實施、作為督導還要定期的組織活動前的計劃和活動后的歸納總結,除了院里的工作,最讓他掛心的就是她負責的幾個寄養兒童了,一有時間電話視頻總會有。有時候問她累不累?她總是說,不累不累。我沒干啥,院里照顧阿姨才辛苦。雖然她總說自己不累但聊著天的時候,一會兒就沒動靜了,電話那端輕微的鼾聲傳來......來讓大家默默的心疼這個從不言苦能量滿滿的這個丫頭一分鐘吧,時間不要太久因為接下來她還要繼續戰斗,這大概就是“社工”永不言苦的情懷吧!
接下來說說我們的小不點聶夢陽,想起劉德華主演的“大塊頭有大智慧”就想起了“小不點有大能量”,不知道她知道了會不會打我,小夢陽是在隔離期過完就加入福利院的大家庭共同抗疫的,作為一個未婚的小姑娘,照顧小寶寶剛開始還不是那么熟練,喂飯還好到換尿布的時候就手足無措了,好在學習能力比較強現在已經動作嫻熟不用保育員在旁邊看著,除了日常照顧孩子,院里的其他工作她也積極配合,領奶粉、領送防疫物資分裝消毒液、給百合花的保育員做疏導減壓,小社工的大能量,不會的我樂于去學,語言的可以幫助一個人從新振奮這就是社工的力量。
我們的才女朱文娜,在這個假期里她可是閑不住的,家里過年前來到的親戚幾口人的吃喝拉撒,小學姑娘的網課,當院里要統計職工隔離情況時,我來吧,科室20多個人每天都有沒有出去有沒有特殊請款歸納的清清楚楚,這就是“社工”事無巨細,都要做好的精神!
呼培玉,本來計劃這個春天要步入婚姻殿堂的幸福女孩兒,婚禮不能如期舉行,或有些許的沮喪,依舊回到鄭州回到社工的大家庭她說,和他們一起才心安。回到鄭州的培玉馬上投入工作,項目上的計劃總結、科室里的活動計劃方案都條框歸類一目了然。這就是“社工”,社工不是獨立的存在,我們是擰在一起的繩索堅韌團結!
王君霞,四月份就要退休的大姐,大家都說她是小資會享受生活,單位里同事遇到情感上的問題,總愛找她訴說。大家都說她雖然社工沒考過,但比誰都像社工。她是第一批到院封閉的社工,科室的姐妹都知道她得肩周炎好長時間了,難受的時候用肩膀往墻上撞。忍著病痛在院里堅持了5天,后來問起她才知道,這5天對于她多難熬,肩膀都在墻上撞破了。回家的她并沒有閑著而是繼續的她倉庫管理員的工作。這就是“社工”,它不只是一個證書的體現,更重要的是用社工的方法技能去幫助他人!這就是“社工”從不言苦,為社工事業站好最后一班崗的決心!
疫情防控期間,社工科上下齊心協力,科室各項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開展,離不開侯院長、張寶英科長的幕后統籌、安排,部署。期間多次發起視頻會議,緊盯家庭寄養疫情防控趨勢,敲警鐘,強化安全防范意識,落實社工日常跟進服務,確保家長兒童“零感染”,居家防護有保障,兒童生活有色彩。同時叮囑居家辦公的同事嚴格做好防護措施,確保身體健康,隨時待命,隨時返崗。
社工或許不是這場戰疫里付出最多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一群人,這是一群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我們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是最認真的。中國加油!社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