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李燕參加“民政為民 民政愛民”中外記者見面會
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21年7月9日(星期五)下午3時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民政領域黨員代表圍繞“民政為民 民政愛民”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邢慧娜(劉健 攝)
中宣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邢慧娜:
各位媒體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出席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外記者見面會。大家都知道,民政工作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直通千家萬戶。民政戰線有這樣一些共產黨員,他們常年和孤寡老人、孤殘兒童這樣的特殊群體、困難群眾打交道,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服務對象當作親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今天的見面會我們就邀請到4位來自民政戰線的基層黨員代表,請他們圍繞“民政為民、民政愛民”這樣一個主題和大家進行交流。我先逐一介紹一下他們,他們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桂小妹女士,河南省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黨支部書記、院長李燕女士,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養老黨支部書記、敬老院院長李銀江先生,北京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護理部副主任程靜女士。
下面,首先有請桂小妹女士給大家作簡單的自我介紹。
桂小妹(徐想 攝)
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桂小妹:
大家好,我是桂小妹,我所在的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區,是武漢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有19棟居民樓5235戶,8200余人,我們社區的人員結構具有“三多”的特點:老齡朋友多、殘疾人朋友多、低收入人員多。正是因為有這“三多”的特點,給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來了諸多挑戰。在這里擔任社區書記,應該說是黨組織賦予我的光榮使命。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我們社區,對我們社區黨建引領物業服務創新、“三治一服務”理念以及“天天敲門18法”等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們也一直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服務的過程中把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家里的事,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辦好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都堅守在一線,守牢了社區疫情防控陣地,守護了社區8千多居民的平安健康。2020年9月8日,我作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我們社區的抗疫故事。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把我們青和居社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是我最大的心愿。謝謝。
邢慧娜:
謝謝小妹書記。下面有請李燕女士作介紹。
李燕(徐想 攝)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黨支部書記、院長李燕:
大家好,我叫李燕,來自河南省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是這里740多名孤殘兒童的“院長媽媽”。我們這里的男孩都姓鄭,女孩都姓周,這里也叫“鄭周大院”。2006年,我負責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新址的籌建,2008年5月正式開園,從此這里的孤殘兒童們有了自己的家。
十多年來,我始終瞄準建全國強院的發展目標,把這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努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他們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我們建立了河南省第一個新入院兒童救治病房——天使驛家,河南省第一個與醫療機構合作的腦癱康復中心,還成立了河南省首家由福利機構主辦的特殊教育學校。我們還專門成立了救助社區困境兒童的藍手杖家長俱樂部,先后救助各類困境兒童5000余人,使1200多名孩子圓了“回家夢”,1000多名孩子實現了“健康夢”。"讓孤殘兒童都能得到呵護,擁有幸福",是我始終堅守的信念。成為“院長媽媽”十幾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今天也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們院有一個孩子叫鄭小輝,他下肢癱瘓,但是他很愛學習,因為身體的原因,他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坐在教室里讀書。他就對我說,院長媽媽,我想上學,我上課的時候可以不喝水,我下了課就不用去廁所了。我聽了孩子的話語,哭了。我下決心再難也一定要為孩子實現這個愿望。在多部門的幫助下,孩子如愿以償進了課堂。母親節的時候,他還專門畫了一幅給媽媽洗腳的畫送給了我。今天我把畫帶到了現場,這幅畫也是我辦公室最美的一道風景。如今孩子已經20多歲,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已經扎下了根,過上了獨立幸福的生活。
我常和同事們講,因為這些孩子我們相聚,我們要感謝這些孩子,我們要為他們做更多的事,不放棄、不拋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活得更有尊嚴。謝謝。
邢慧娜:
謝謝李燕院長。下面有請李銀江先生作介紹。
李銀江(徐想 攝)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養老黨支部書記、敬老院院長李銀江:
大家好,我叫李銀江,1980年入黨,我是一名有著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1986年,組織上把我從村支部書記崗位上,調整為江蘇省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院長。報到那天,政府只交給我4.2畝荒地,地面上一塊磚一片瓦都沒有,我自己動手搭窩棚,帶領大家從無到有,用90天的時間,建起一座擁有11間住房的敬老院。經過多年的發展,敬老院由小變大,建筑面積由原來的200多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700平方米,占地面積也擴大了10倍。2014年,我整合敬老院資源,在全縣首家掛牌成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35年來,我由“小李”變成了“老李”,但我始終扎根在基層一線,直接服務困難群眾2萬多名,當好五保老人的“大孝子”,鄉村孤兒的“大家長”,流浪乞討人員的“家里人”。我先后為76位五保老人料理了喪事,讓64名流浪乞討人員回到了親人的身邊,幫助17位有困難的殘疾人掌握了謀生技能。
作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讓那些生活有困難的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照顧老人們一天,我就照顧一天,能照顧這些老人,我幸福,我快樂。謝謝。
邢慧娜:
下面有請程靜女士作介紹。
程靜(徐想 攝)
北京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護理部副主任程靜:
大家好,我是程靜,是來自于北京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的一名護理人員。我們院主要收養的是市屬兒童福利機構轉入的14周歲以上、無生活能力、無就讀能力及限制行為能力,精神發育遲滯、肢體殘疾的“三無”孤殘人員。他們在我們院被稱為休養員,我們日常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圍繞這些殘疾休養員服務,包括醫療護理、日常生活照料等。我是從2003年護理專業畢業,一直在殘疾休養員護理崗位的第一線工作,我把休養區當成自己的家一樣來管理,把休養員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來對待。我在殘疾休養員護理方面不斷地摸索,因人制宜地總結出一些適合智力殘疾及肢體殘疾休養員的護理方法,帶領工作人員一起克服了護理工作中的打針吃藥、洗澡穿衣、如廁、喂水喂飯等各種難題,不斷提升休養員生活的幸福感。
在我擔任休養區護士長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休養員”的服務理念,努力把這些“折翼的天使”照顧好、守護好、陪伴好,就是我的職責和使命。謝謝。
邢慧娜:
謝謝4位代表的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各位媒體朋友可以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聽了剛才幾位的介紹非常有感觸,我想問一下各位入黨的初心是什么,如何在崗位上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謝謝。
桂小妹:
謝謝您的提問。我2010年6月份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鮮艷的黨旗之下,在錚錚誓言當中,我當時就許下了莊嚴的承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居民服務好,把社區治理好”,這也是我的初心。這個初心也一直引領著我,在14年的社區工作當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突出抓好人的工作,以我們“天天敲門組”為抓手,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用來提升服務居民的水平,用有溫度的黨建引領有活力的治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發揮我們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積極發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治理格局,引導黨員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讓黨旗在居民群眾心中更加鮮艷,讓社區的燈火在夜晚更加溫暖。謝謝。
李燕:
我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還很年輕,入黨的初心也很單純,就想著人應該有追求、有信仰。當時和我一起工作的有一名老黨員,他工作中總是搶著干、帶頭干,有問題、有難題找到他,他都是有求必應。在他的帶領下,我更堅定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兒童福利院院長,要時刻把孩子放在心上,一刻也不能忘記肩上的責任和使命。發揚“大愛、奉獻、實干、開放”的精神,為孤殘兒童提供養育、醫療、康復、教育、社工等多方面的服務,讓更多的孩子回歸家庭、融入社會,讓他們更加幸福健康地長大成人。謝謝。
李銀江:
我是1980年入黨的,我的入黨初心很簡單,就是立足民政工作崗位,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勤勤懇懇為困難群眾多辦實事、多做好事、多解難事。堅持用真性真情服務好孤老病殘幼等困難群體,讓我的服務對象滿意。愛崗敬業、嚴于律己、艱苦奮斗、清正廉潔、遵紀守法,讓黨和政府滿意,這就是我的初心。謝謝。
程靜:
作為民政系統護理一線的一名共產黨員,盡我所能,把我們院里的休養員照顧好、守護好、陪伴好,讓他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我覺得這就是我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我們的服務對象都是最弱勢的群體,他們都是不懂得保護自己、沒有生活能力、最需要精心照顧的一群人,我們要努力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這些休養員。我覺得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點一滴都是在映照初心、踐行使命,在為民政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提問(劉健 攝)
紅星新聞記者:
問題想提給桂主任,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武漢市城鄉社區成為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社區工作者承擔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帶領社區干部守好防控疫情大門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什么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謝謝。
桂小妹:
謝謝你的提問。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應該說對我們社區工作者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當時,我和我的同事都是74天吃住在社區。我們當時把封控和服務的關口前移至了樓棟,光靠我們21名社區工作者和黨員干部力量是不夠的,于是我們發動了61名居民志愿者也參與到這場戰斗當中。我們組建了15支“113敲門小分隊”,這個“113”就是1名社區工作者帶領1名下沉黨員干部和3名志愿者。我們的小分隊穿了一件紅馬甲,紅馬甲后面印著“是黨派我來為您服務的”,當時我們的居民看到紅馬甲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就能夠安心待在家里,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我們當時是白天敲門,晚上數燈,逐戶逐人監測體溫;頂風冒雪,不分晝夜封控值守;義無反顧,不畏艱險。我們護送四類人員去醫院、進方艙、到隔離點,整個疫情期間我們堅持做到封樓不封愛,“控”人不控情。我記得當時有一位居民身患尿毒癥,想去醫院做透析,那個時候武漢都封城了,他擔心去不了,心情非常焦慮,我們“113小分隊”了解到居民的需求之后,首先安撫他的情緒,同時給他聯系愛心車輛,第二天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出現在他的面前,把他送上愛心車,并安全送到了醫院。后來這個居民說,你們印著“是黨派我來為您服務”的紅馬甲,印在了我的心里,你們就是我的親人,謝謝你們。
在“控”人不控情這塊,我們當時嚴格做好封控值守和體溫監測工作,對確診、疑似、發熱和密接人員做到應送盡送,在每一個環節當中我們都會陪護在居民身邊。所以,當時居民看到護目鏡后面的那雙眼睛,他們說心里就踏實了。應該說那時候真的很忙,每天忙得都像陀螺一樣轉,所以那個時候我和我的同事們都瘦了,有一個同事瘦了20多斤。其實一路走過來,我覺得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從3月19日收到居民送來的錦旗,一共64面。這64面錦旗加深了我們和居民之間的感情,也飽含著居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同時,我覺得這64面錦旗也激勵著我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把居民服務好。謝謝。
邢慧娜:
謝謝小妹書記,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時刻,很多共產黨員沖鋒在一線,我想這些黨員是群眾的主心骨,也是我們黨員的驕傲,為你們點贊。下一個問題。
農民日報記者提問(劉健 攝)
農民日報記者:
問題提給李銀江院長,您剛剛提到,多年來為76位五保老人操辦喪事、送終盡孝,請問是否出現過家人不理解的情況?謝謝。
李銀江:
謝謝你的提問。在農村為老人送終盡孝是一件天大的事,這件事情老人看得特別重,自己的父母都活得好好的,卻為別的老人戴孝守靈送終,說實話,怎么能不遭別人的議論呢?五保戶李奇山是桂五鎮敬老院第一個離世的老人,我為了能使他走得盡量風光一點,叫來妻子和我一起搭建靈堂、戴黑紗、守靈送葬,該有的一點都不差。我的老父親知道后,心里很不舒坦,很有意見,他向我說:“銀江啊,我和你媽還沒有死,你倒先給別人當孝子,還戴孝守靈”。聽到老父親這么說,還有一些閑言碎語,我自己心里也很難受。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初心不就是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辦點實事嗎?周圍老百姓能從我身上看到共產黨好,我就心滿意足了。
作為一名敬老院院長,五保老人無兒無女,我不為他們養老送終,誰為他們送終?所以,這么多年來,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想,我都堅持用情用心對待每一位老人,拿老人當自己的父母。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所做的事是真心真意還是虛心假意,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大家的理解、家人的支持、社會的點贊,使我越做越想做。
李銀江:
敬老院是一個大家庭,我要讓所有的老人在敬老院里感覺到有家的溫暖、有子女的味道,“走了”有人替他們送終,要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生活在敬老院一樣享受天倫之樂。2017年,我光榮退休,組織上問我退休后的想法,我向鎮黨委政府承諾“退休不褪色,離職不離崗,我對敬老院的每位老人、每一塊磚瓦、每一棵花草都有特殊的感情,我自愿繼續堅守在敬老院的工作崗位上,不拿報酬、不求回報,扛起院長的職責”。雖然我已經步入老年了,但我依然會拿老人當父母,當兄弟姐妹,悉心照料他們吃、穿、住、醫,為他們養老送終,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光榮的使命,也是一份責任。我決心和這些老人吃著盱眙的十三香龍蝦,過著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攜手共進新時代。謝謝。
邢慧娜:
謝謝李院長,李院長的回答讓我們看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間大愛,也看到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子之心。謝謝李院長。下一個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提問(劉健 攝)
封面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想提給桂小妹女士。我們知道青和居社區是武漢最大的公租房小區,社區工作非常辛苦。請問您認為做好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謝謝。
桂小妹:
謝謝您的提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堅守初心,把居民服務好,努力付出得到居民認可,這會讓我們覺得社區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在社區治理和服務當中,居民積極支持和參與,這會讓我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有價值。在接下來的工作當中,我覺得做好社區工作最重要的,首先是要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把“我的社區、我的家”這樣一種理念厚植到居民心中,激發居民的內生動力,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
同時,對我們社區工作者來說,也應該厚植一種扎根社區、服務社區的情懷,把居民群眾反映的大事小事一件一件都記在心里,一件一件辦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做好社區治理,切實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都知道,照顧殘疾人和兒童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所以我想問程靜和李燕,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有沒有感覺很受挫、想退縮的時候,是怎么堅持下來的?謝謝。
李燕:
謝謝你的提問,我感覺沒有退縮過。我是2006年籌備建設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當時這個項目還是民政部“藍天計劃”的第一批資助項目。到今天算下來,我在這里已經度過了15個春秋。15年來,最讓我開心的,我感覺還是孩子們。孩子們身體康復了,孩子們參加工作了,孩子們有成績了,我想這都是我最高興的事。
除了剛才鄭小輝的故事,還有三次病危的鄭少東,三次被我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最終給他找到了收養家庭。還有重度腦癱的曹園園,經過常年的康復訓練,已經生活自理,最終也給她找到疼愛她的寄養媽媽,還有在這里長大的姑娘們,陸續也步入婚姻的殿堂,參加完她們的婚禮,我又參加她們孩子的滿月酒。我也高興地從“院長媽媽”升級為“院長姥姥”。這些年,我和同事們一直在堅守著、奮斗著,我想這是愛和責任在激勵著我們,讓孤殘兒童都能回歸家庭、融入社會,這也是我們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想,這個初心促使著我們每個人默默堅守,這份使命激勵著我們每個人砥礪前行。“鄭周大院”已經成為孤殘兒童生活、學習、康復、教育的溫馨家園。謝謝。
程靜:
我想和大家說一件我剛剛參加工作時的事。記得那是2003年,我剛進入單位,第一次獨立值夜班,在巡視病房時,剛推開一個房間的門,一股臭味撲面而來,隨后發現一個休養員大便了,還抹了身上、床上、墻上到處都是,我當時看到那一幕愣了半分鐘才想起趕緊給他洗澡,把床鋪、墻上收拾干凈。后來一整夜,我怎么都覺得自己身上彌漫著一股臭味,腦子里也一直在不停地問自己:“我才19歲,這就是我的工作嗎?我以后就要過這樣的人生了嗎?”我不敢想下去,甚至產生了想要離開這個地方的念頭,帶著猶豫和糾結的情緒過了一個周末。周一,我心事重重地去上班,沒想到那個我為他清洗的休養員遠遠地看見我,就沖著我大聲地喊:“阿姨來了,阿姨好!”我當時一下子就樂了,緊接著一種夾雜著辛酸與憐愛的復雜情緒涌上心頭。我的護士長聽說這件事以后特意找我聊天,他說:“小靜,咱們的休養員確實特殊,你別看他們有的長得人高馬大,可是他們都是孩子的思維,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他們離不開我們。”
的確,為一個孩子清洗滿身的屎尿有什么難為情的,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何況他們也不是有意這樣,是因為他們的智商確實相當于幾歲的孩子。老護士長不僅傳授給了我護理技能,還用言行教會了我要用怎樣的心去對待這些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漸漸地,我掌握了給他們喂飯的技巧,也會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哄著他們吃藥,也會熟練地給他們洗澡,成為了民政系統里的一名白衣天使。
您問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我想引用老護士長的一段話來回答您。身為黨員,奉獻是一種責任,身為護士,付出是一種習慣。黨員與護士身份的融合就是一種榮耀。我們是這些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的親人,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活得好,還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以及社會的關愛。謝謝。
邢慧娜:
李燕院長和程靜護士長面對的都是孤殘的孩子們,你們是孩子們的天使,干了很多的苦活兒和累活兒,真的是做了很多好事和善事。謝謝你們。下一個問題。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國新聞社記者: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64億人,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8.7%。“老有所養”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請問李銀江院長,您如何看待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的發展前景,以及下一步有什么工作目標?謝謝。
李銀江:
謝謝你的提問。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養老服務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到國計民生,可以說,養老服務工作意義重大、前景廣闊。我在敬老院工作多年,親身見證并感受到農村養老服務的進步發展,鄉村建敬老院的初衷是供養五保老人,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職責。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敬老院的軟硬件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2014年,我在盱眙縣首家掛牌成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就是開門辦院,把多余的床位向社會開放,讓那些有兒有女的老人,就是空巢留守老人到我們敬老院養老,解決他們生活上的難題。因為他們的子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都外出打工了,沒有時間護理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帶著我的團隊,代替這些子女為老人盡孝,讓他們安心在外邊工作賺錢。給敬老院增加了人氣,給鄉村敬老院發展帶來了生機。我們桂五鎮敬老院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本鎮老人,周邊其他鄉村,包括縣城的一些老人都到我們敬老院養老。
你問我下一步打算,我這個人是有點想法的,下一步,我想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把敬老院一些資源送出去,就是在農村新型社區掛一張居家養老的牌子,為社區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精神關愛,將優質的服務送到門上,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我有決心、有信心做好農村養老服務工作,讓更多有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享受新時代發展紅利、發展成果。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提問(劉健 攝)
海報新聞記者:
問題提給李燕院長,我們知道目前兒童福利院的一些孩子們有一部分存在著智力或者肢體殘疾,您所在的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是如何幫助這些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您認為社會該如何提高對這些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的關懷?謝謝。
李燕:
謝謝您的提問。我們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現在有孤殘兒童740多名,98%以上都是殘疾或患病兒童,主要是腦癱、唐氏綜合癥,還有智力和肢體殘疾。針對這樣的特殊孩子,不能光看到他們的缺陷,我們要樹立全人的理念,考慮每個孩子的優勢,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精準施策。我們院的孩子,如果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但是肢體有問題的,除了學習文化課以外,我們會教他學習繪畫、手工、陶藝、電腦等技能。有一個叫石寧的孩子,下肢癱軟但智力還行,針對他的情況,我們教他學古箏和繪畫,專門請了古箏老師和繪畫老師,一對一進行學習。目前,他的古箏考到了七級,繪畫也獲得了不少獎。
另外,我們針對智力低下、肢體沒有問題的孩子,對他們進行保潔、保安、綠化等培訓。我們院的孩子目前經過培訓,也有在附近單位和公司里面當保安的。不管哪一種孩子,我們都不放棄,對他們都充滿希望,希望給他們一個好的未來。這些年,社會對這些困境兒童都非常關心和關注,慈善和愛心氛圍特別好,我們每年接待愛心人士將近2萬人,在享受社會對我們關愛的同時,我們也利用自身的優勢和資源來回報社會。我們在2012年成立了藍手杖家長俱樂部,專門支持社會困境兒童,給他們一些社會融合培訓,另外給予教育、康復、心理、技能培訓。今年六一,我們還為社區困境兒童征集了100份微心愿,當孩子實現心愿的時候,非常高興,家長也非常激動。
我想,幫助特殊兒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家都可以有所作為。一次志愿活動、一份捐贈、一句話語還有一個笑臉,可能就會鼓勵這個家庭、這個孩子樹立信心,感到溫暖有力量。謝謝。
邢慧娜:
謝謝4位代表分享他們的故事,在民政戰線上還有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的黨員和干部,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年復一年的奉獻在詮釋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相信民政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會繼續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的職能,全社會共同支持,讓世界充滿愛,讓愛的陽光沐浴每一個老人、每一個孩子。
今天的見面會就到這里,謝謝4位代表,也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