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精彩故事】一個18歲男孩子的“成人禮”
鄭張不止一次做過可怕的夢:“我在森林里迷了路,又慌又怕,想跑卻跑不動,還有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睛……”夢中驚醒,心緒難平。
他想,這夢,會不會和自己幼年時被親生父母遺棄,留下的心理陰影有關?
雖遭遇不幸,但鄭張又是幸運的。年約兩歲的他,被人在路口發現后報了警,后來被民警送到了附近的鄭州市社會福利院。2008年5月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建好后,鄭張被移交過去,其間,還曾被送到寄養家庭感受“家”的氛圍……在多方關愛下,他接受康復、治療,還學知識,學才藝……當年心事重重的瘦弱男童,如今已是身高一米八的陽光大男孩。
對鄭張來說,18歲的“成人禮”很特別,那是一場送別與迎接,有不舍,也有美好祝愿——8月22日,時隔14年后,鄭張又被送回到鄭州市社會福利院,面對又一個全新的開始。
送別時的禮物
換上整潔的新裝,收拾好行囊,22日上午,鄭州市兒童福利院11位滿18歲的孩子,相聚在該院康復樓一樓大廳內,門外,一輛中巴車等著大家啟程。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滿18歲的你們要離開生活多年的兒童福利院,離開朝夕相伴的保育員、特教老師和社工,去往社會福利院,開啟新的人生旅程,此刻,我們相聚在這里,為你們告別,也為你們祝福!”社工聶夢陽正在主持一個簡單又充滿溫情的告別儀式,離別在即,有保育員阿姨挽著相伴多年的女孩的胳膊,依依不舍。
鄭張在大家的掌聲中出場,雙手送上幾副自己創作的油畫,口中說著“謝謝”。
劉珊是青少年輔導員,她接過鄭張送上的油畫后,動情地說,從2018年接觸到鄭張后,見證了他一點一滴的成長,“現在他年滿18歲要離開我們了,說實話,我很舍不得這個好苗子!”說著,劉珊笑了,面前的鄭張也笑著低下了頭。
在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鄭張不光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也是很多孩子的心目中非常活潑、會照顧人的大哥哥,“他馬上要走了,我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他永遠陽光,活潑,開朗,開開心心的,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能夠在未來的道路上永遠保持自己的初心。努力、踏實、堅定地越走越好。”劉珊為面前的大男孩送上美好期許。
社工張鈞滔對鄭張跟進開展服務有兩年時間,目睹了鄭張的可喜變化,“他很積極,敢于走出去,去‘社會化’,嘗試工作,參加職業培訓,而且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很努力,吃苦耐勞,是一個奮發圖強的孩子。”他鼓勵鄭張到社會福利院后,繼續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更好地融入社會,爭取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有點緊張!”站在眾人面前的鄭張,有些局促地晃動著手臂,感謝大家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祝福大家身體健康。接著,他站在大家中間,留下了在兒童福利院生活階段的最后幾張合影。
特別溫暖的一幕,是劉珊和張鈞滔分站在兩側,各自挽著鄭張的一只胳膊,鄭張拿著那幅他特別喜歡的、送給劉珊老師的油畫,那是一條小路,兩側綠樹蔥郁,鮮花盛開。
該上車了。臨行前,兒童福利院副院長侯曉學幫鄭張整理背包帶,拍拍他的肩膀說:“鄭張,沒事兒常回來看看哈!”辦公室主任孟艷娟等人把他送到車門前,親切地叮嚀:“加油啊!孩子。”
鄭張笑著點頭,眼圈泛紅,在眾人送別的說笑聲中,忍住沒讓眼淚掉下來。
14年后的“返回”
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是一所專門收養孤兒棄嬰的兒童福利機構,始建于2006年,2008年5月建成,是國家民政部第一批“藍天計劃”資助項目,也是鄭州市當年“十件大事”之一。在這里,孤棄兒童能夠得到養育、醫療、教育、康復、安置等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務。
按照相關政策要求,除了回歸原生家庭、被收養和社會安置的兒童外,機構內兒童在年滿18周歲時,需要轉入社會福利院安置。這就意味著,孩子們成年后要離開這里,離開熟悉的照料者、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伙伴——這,是注定要面對的一次離別。
上午10時15分,孩子們和十多位送行的保育員、特教老師和社工代表一同上了車,啟程前往約13公里外的鄭州市社會福利院,大家帶上車的,有孩子們的行李,部分身體殘疾孩子的輪椅等,還有兒童福利院送上的多箱食品。
鄭張坐在中巴車的最后一排。車窗外,道路上車水馬龍,周圍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一天天長大的他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一些資料記載,讓鄭張知道自己的經歷:2004年4月9日出生(估算),2006年5月4日,被好心人發現躺在鄭州市社會福利院東側的天河路口,當天,由附近的長興路派出所民警送入社會福利院,經入院檢查發現,孩子右側肢體偏癱。
長大后,鄭張不止一次萌生過尋找親生父母的念頭,不過,只是想想而已。
如果有時光機,他想穿越回16年前的那一天,看看父母的樣子,更想知道:為什么要把自己遺棄?把小小的他放在路邊時,是否痛苦又不舍地流著淚?
上午11時許,中巴車載著大家駛入社會福利院的大門,停在一棟樓前。此時,在社會福利院院長張春萍的分工安排下,生活護理科、醫療康復科、收養管理科等相關工作人員忙著在一樓迎接。在這里,每一位被移交的孩子再進行一次體檢后,由雙方工作人員辦理交接手續,并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分頭進行安置。
陪同前來的張鈞滔,特意跟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說到鄭張的“小要求”,他不愿跟一個合不來的伙伴住一個宿舍,免得鬧矛盾,希望有一個相對安靜獨立的空間,方便學習和創作——他最喜歡畫畫,在此次移交的11名孩子中,他除了右側肢體有殘疾之外,其他跟健全同齡人幾乎沒啥差別。
時光荏苒,時隔14年后的“返回”,對這個大男孩而言,卻是需要重新適應的“新起點”。
鄭張在大家的幫助下把行李拿到大廳,看著面前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環境,他對記者坦言:“剛到這兒,有些不太適應。”說話時,他臉上依然帶著笑。
珍藏的成長記錄
到達社會福利院后,背著灰色雙肩包的鄭張,手里多了一份寫有他名字的文件袋,那是劉珊專門整理好后、托社工張鈞滔交給他的。
“孩子走之前,一直想保留些自己在這兒的珍貴記憶,我專門為他整理了一部分,還要很多照片沒來得及洗,回頭洗出來,制成相冊送給他。”劉珊說,袋子里,裝著鄭張的一些成長記錄——
有多張他的照片。照片上,有的是他和小伙伴在沙坑開心地玩耍;有的是他在操場打籃球時帥氣地單手投籃;有的是他手握畫筆認真地畫畫;有的是他安靜地學習毛線編織;有的是他開心地騎在自行車上,雙腳蹬地;有的是他做矯正手術后坐在輪椅上,跟愛心人士苗畬一起展示“吉祥如意”手工作品……
圖為鄭張的老照片
此外,還有多張他創作的畫,畫面上,有盛開的向日葵,有綠綠的草地、樹林,還有小屋。以及他的多份榮譽證書,其中一張,是他參加鄭州市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時的獎狀……
“這些,記錄著鄭張成長路上的‘高光時刻’,也是他美好的成長記憶。”張鈞滔說。
近年來,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每季度都會為青少年整理“成長報告”,記錄期間發生的成長大事和心路歷程,鄭張珍藏著自己從2018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4月的10份成長報告(注:成長報告主要由鄭張口述,老師幫忙修改完成),部分摘取如下——
2018年10月7日:
大家好,我叫鄭張,今年14歲,本季度我收獲非常多,不僅在今年的第二屆全國福利院兒童繪畫作品征集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還在今年鄭州市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100米田徑比賽的第一名,我真的特別高興……在這兒,我要謝謝我的老師們!
2019年7月6日:
大家好,我叫鄭張,今年15歲了。我在陽光小學三年級(2)班上學,在學校,我學到了數學、語文、歷史、體育和音樂,在大姐妹,我學到了手工、繪畫和音樂,我覺得每天都很充實。在生活中我是個特別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在部里,我經常幫助阿姨打掃衛生,早上幫助部里的孩子穿衣服,然后帶他們排隊去食堂吃飯。在學校,我也經常會幫助老師和同學。
2019年12月29日:
我在本季度最難忘的事情就是住院了,做了腿部的矯正手術……醫生說到下個月中旬才能拆。拆完短暫休養之后,我就可以回去上課了,也可以吃我想吃的東西了。馬上就新年了,我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可以越來越好。
2020年10月12日:
大家好,我叫鄭張,今年16歲了。在經歷過漫長的疫情封閉之后,我們終于開學了,所有課程也都正常開展起來了。只是我們只能在院里上課,還不能到院外進行涉外活動。這季度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我的創意小發明獲得了專利證書。
2021年7月3日:
大家好,我叫鄭張,今年17歲了,現在在奧體中心工作。這季度無疑是我最開心的季度了,因為在福利院領導、社工以及老師們的幫助和支持下,我終于有了自己的工作,可以憑自己的勞動掙工資了。雖然只是一份保安的工作,但我已經很知足了……劉珊老師說繪畫是我的專長,萬萬不能丟,于是,我每周就調成周六休息,正好不耽誤上課……我會好好珍惜機會,繼續認真工作、努力學習的。
2022年4月2日:
大家好,我叫鄭張,今年18 歲了。我是3月中旬來到殘慶人康復教育中心學習“拓印”技能的,過得很充實。老師很關心我,我和同學們相處得也很好。
學校有很多的專業,像電腦、木雕、泥塑、面點等,我學的拓印也是繪畫的一種,就是在有印痕的木材、石材上面用紙覆蓋,再磨拓成面的技巧。老師說,我們學校還設有網絡直播,拓印畫可以在網上賣,我要好好學習這門技能,切實掌握一技之長,為走入社會做準備。加油!
圖為鄭張與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的合影
可貴的“陽光”
18歲,正青春。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段,福利院長大的鄭張,境遇和很多同齡人不太一樣,但是,面對的要融入社會的挑戰都一樣。滿18歲了,是啥心境?
他抿著嘴,沉思片刻,微笑著說:“有開心,也有不開心。”
開心,是因為自己是成年人了,邁入人生新起點,更加獨立,可以有更多選擇和機會,也有更多美好的追求。
不開心,是因為成長的煩惱。換了新環境,需要適應的過程——盡管他早就知道,滿18歲后要離開兒童福利院,來到社會福利院,他也希望能盡早融入社會,但是,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免有迷茫,有心事時,也很想像個孩子一樣投進溫暖的懷抱里撒嬌,可是,他不能。
不過,對鄭張本人以及所有熟悉他的人來說,最欣慰的,就是他積極陽光的心態,正如他時常掛在臉上的笑容。
這份“陽光”背后,是一路走來,這個男孩周圍從不缺少關愛的滋養——
鄭張說,自己被移交到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時,他已經“記事兒了”,“那是一個晚上,我們坐面包車過去,當時天上的月亮特別特別圓。”他記得迎接他的人中,有院長李燕,“她特別親切地問了我的名字,安頓好我們睡下才離開。”
在兒童福利院,孩子們衣食無憂,有人照料,有人教大家學知識,還根據每個孩子的身體需要進行康復、治療……
為了促進孩子更好地社會化,2011年12月,鄭張被送到了寄養家庭,與周圍人相處融洽。在此期間,他學著力所能及地做家務、出去買菜、幫忙照顧弟弟等,還堅持到三十里鋪康教中心學習認字、畫畫、唱歌,因為右手殘疾,鄭張使用左手寫字、畫畫,練習后愈發嫻熟。特別喜歡運動的他,還學會了用一只手發球、打羽毛球。
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經福利院聯系,鄭張進入一所社會小學就讀,不過,由于疾病等原因跟不上教學進度,不太適應,在兒童福利院的設施不斷完善后,于2017年7月回到福利院,在特教學校學習、生活。
檔案顯示,在悉心培養下,鄭張在學習、繪畫、手工、運動等方面進步很大。比如,2018年9月,他創作的油畫被評為全國兒童福利院繪畫一等獎;他上烘焙課會自己系圍裙,除了不太會稱重,其他都能獨立完成,學會制作蔓越莓餅干;在生活方面,他能獨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及床鋪衛生……
多方努力下,“折翼天使”學著乘風飛翔:2021年4月,他進入鄭州奧體中心成為一名保安;2022年3月,決心學習一技之長的他,經福利院聯系后開始學習金石傳拓……
“已經溝通好了,8月29日,我回到鄭州市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繼續學習傳拓。”對于接下來的生活,鄭張有了規劃。
在兒童福利院和社會福利院雙方工作人員辦理交接時,還特別提到,為方便鄭張8月底繼續外出學習,工作人員會盡快幫助他辦理一張“愛心公交卡”。
“只要孩子愿意上學,有能力上學,我們院里會大力支持!”鄭州社會福利院幼怡部工作人員路海蘭說,這些孩子移交過來后,會根據各自情況進行跟蹤服務,凡是自身情況允許、需要上學的,社會福利院也會幫忙聯系,至于日后能不能到社會上找到工作謀生,還得看孩子自身的能力。此前,也有社會福利院的孩子學好技能、順利參加工作的。
圖為鄭張創作的畫
有一個“鋪滿鮮花”的夢想
“我們這邊也有社工部,移交前,就跟兒童福利院的社工聯系對接,提前掌握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比如吃飯、睡眠、身體情況,以及生活習慣、跟其他人的相處情況等,了解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便于更好地開展服務。”社會福利院社工馬晴說,接下來一周內,會開展跟蹤調查,了解大家的適應情況,適應不太好的,還會持續開展服務。其中,鄭張就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
“拜拜!”22日11時30分,雙方工作人員辦理好交接手續,鄭張等人跟著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進入電梯,準備上樓。由于疫情防控管理需求,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就此別過,在電梯門關閉前,大家揮手說再見。
接下來的兩天里,鄭張在社會福利院過得怎么樣?
他說,正在慢慢適應。那天下午,他的宿舍起初被安排在11樓,覺得不太適應,經過溝通后,被調整到了13樓,“宿舍里有三張床,目前就住了我一個人,還不錯。”他說,宿舍外有洗浴室、衛生間,宿舍內有空調,還有學習桌,在靠窗的那張床鋪前,他點亮了床頭燈。
換了地方,他預感到自己晚上會睡不好,第二天起床后被問起來,說“睡得還行”。
換了新環境,這位大男孩更迫切需要找人聊天,和他一樣在兒童福利院長大的鄭時比他大兩歲,目前在美國生活,“我們有微信,經常聯系,他籃球打得特別好,在那里參加輪椅籃球比賽得了第一名,還上了報紙。”鄭張說,鄭時特別陽光自信,是他學習的榜樣,他也牢記著對方的鼓勵:努力奮斗,肯定會越來越好!
從兒童福利院到社會福利院,鄭張說,不是“搬家”,而是“換了個生活環境”,接下來的路,還要繼續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回想這些年的成長路,鄭張感恩大家對他的好。比如,劉珊老師是他的良師益友,時常打電話、發微信聯系,對方總鼓勵他,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樂觀向上,好好生活。
鄭州愛心人士苗畬持續多年關注鄭張的成長,為了激勵這孩子進一步提升繪畫水平,苗畬在鼓勵他加強文化學習的同時,與鄭張約定:日后他可以到苗畬所在的學校,接受繪畫方面的專業技能教育,為以后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鄭張,啥時候你談了女朋友、要結婚了,記得邀請我們喝喜酒呀!”前不久,鄭張和兒童福利院的老師們在食堂吃飯時,大家開心地暢想著他的幸福未來。
“好呀,好呀!”鄭張笑著答應。
的確,這位18歲的大男孩心中,已經有了喜歡的女孩,不過他還沒勇氣表白,“我想等自己能力再強一些,更自信了,再向她表白。”他還為自己定下“小目標”,努力學好技能,能夠自食其力,盡量多掙些錢,也準備在合適的時候申請一套公租房,打造屬于自己的“小家”。
愛好繪畫的鄭張,最喜歡的畫家是梵高,尤其喜歡他的《星空》。畫面上,深藍色的基調,流露著幾分沉重,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畫出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則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他從畫中感受到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
他也打算畫一幅畫,給年滿18歲的自己,他想畫一條鋪滿鮮花的小路,有綠樹青草,有鳥語花香,有清風拂面,還有人陪伴著往前走……這,是他夢中的美好世界,也是他憧憬的幸福生活。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蔡君彥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