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孟少華‖從熱血軍人到柔情“奶爸”
在“鄭周大院”,有這樣一群人,雖早已脫下軍裝,但軍人本色在他們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重要時刻尤其是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聞令而動、逆向而進,踐行著軍人的初心使命,用實際行動履行著當初的諾言——“若有戰、召必回”。

男童部部長孟少華就是其中一員,2017年,孟少華從奮斗十余年的部隊轉業,通過考試來到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三年多來,他仍用使命鐫刻忠誠,踐行著“讓孤殘兒童得到呵護、擁有幸福”的錚錚誓言,漸漸地從熱血軍人蛻變為柔情“奶爸”,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閃亮的人生價值。
注重創新 實施半軍事化管理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看到的場景還是給他上了沉重的一課。也許是緣份,孟少華輪崗的第一站就是男童部,那一天,他跟著同事來到部里,還沒進門,就聽見了吵鬧聲,聲音很大。走進房間,看見一個男孩拿著磚塊,準備往護理員身上砸,他立即走上前搶下磚塊,將男孩拉開,事后想來,還是心有余悸。慢慢地,他清楚了孩子們的身體情況,二十多個大齡男孩身體機能差、自理能力弱,且患有癲癇、腦癱、自閉癥等疾病,事事都要護理員替他們操辦。
從此,孟少華和同事們每天給孩子們喂飯、洗澡、洗衣服、換尿不濕、整理床鋪,陪孩子上課。剛開始,這些簡單、重復、瑣碎的“小事”讓他感到彷徨,“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么!”隨后,孩子們的行為、舉動慢慢融化了他:加餐時,孩子們會把手里的面包塞給他,讓他吃;腳疼腿累時,孩子們會把凳子搬到他身邊,讓他坐;下班時,孩子們會和他打招呼,說“明天見”,并露出開心的笑容……這一切都感動著他。他覺得應該留下來,為孩子們做些什么。經過深思熟慮,他向領導打報告,請求留在一線,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就這樣,他就留在了男童部,并被任命為部長。
10多年的部隊生活練就了他不怕苦、不低頭、勇于進取的品質。上任部長后,他結合在部隊學到的管理及帶兵經驗,并在領導和同事的支持下,對大齡男童服務管理工作進行創新,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制定作息時間表,每天按照“士兵”標準執行,起床、吃飯、跑操、整理床鋪、打掃衛生……現在,走進兒童宿舍,干凈衛生的住宿環境、整齊劃一的被褥床鋪,令人眼前一亮,清晨,操場上孩子們做操、跑步的身影已成為“鄭周大院”最美的風景。
針對部里孩子多、叛逆心理強的特點,他和同事對癥下藥,積極推行養教康一體化養育模式,將孩子與護理員合理配對,讓每個孩子都有專職護理員精心照料。這幾年,從男童部轉入類家庭29人,走進特教學校17人,既可以享受家庭溫暖和父母關愛,又可以學習文化技能,為今后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敢于擔當 真誠服務孩子
把孤殘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做孩子們的柔情“奶爸”,讓他們健康成長,這是孟少華的最大心愿。
剛接手工作時,有一個孩子叫世偉,年齡最小、個子最矮,患有智障腦癱雙重疾病,完全沒有生活能力。每次見到孩子,少華都會難過。于是,他與康復師聯系,看能不能進行康復訓練,可經過評估后,康復對孩子作用不大,且有副作用。孩子不能康復,那就自己養,增強抵抗力,養足精氣神。他和護理員為小世偉制定了專門的養護計劃,定時定點、少量多餐、科學喂養,到2019年底,小家伙體重增加了6斤,身高增加了2公分,行為表現大力改善,現在都能到處跑了。
2018年年底,小植韓進入類家庭,可沒過幾天又被轉回男童部,這讓孟少華很苦惱。原來,小植韓在類家庭不會大小便,可孩子在部里生活的時候,身體一切正常呀!他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最終判斷出是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讓孩子的行為退化了。隨后,他和護理員就著重培養小植韓的行為意識,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去年5月份,孩子重新回到家庭,現在適應能力很好。最讓他揪心的是2018年,男童部16名孩子集體感染水痘、發高燒。當時,他和醫生、護理員一次次陪孩子到醫院看病,邀請專家會診,排除了大面積傳染的可能性。為了讓孩子們得到精心診治和養育,對他們集中治療、集中看護。他與三名護理員組成護理小組,每天認真消毒,按時給孩子喂藥、擦洗。整整90天,16名孩子痊愈了,看到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為了更好地服務孩子,掌握更多的育兒知識,他虛心請教,鉆研兒童養育、醫療保健、護理醫學等知識,積極參加孤殘兒童護理員培訓班,先后拿到了初級、中級和高級孤殘兒童護理員證。現在,護理人員全部持證上崗,有兩人還取得了社會工作師證,男童部還榮獲了“2019年先進班組”稱號。
率先垂范 關鍵時刻能頂上來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又是黨員,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更應該頂上來,為孩子筑牢安全防護網。”2020年春節,本該全家團圓的日子,可一場疫情打破了原本的歡樂。
1月25日,疫情防控大幕正式拉開,全院實行封閉管控,人員不出不進、封閉上班。作為部門負責人,孟少華深刻明白,越是艱難時刻越要沖鋒在前。父母70多歲了,身體不好,常年離不開藥,正需身邊盡孝,兩個7歲的雙胞胎兒子需要撫養,妻子身為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正是最繁忙的時候。“現在是特殊時期,部里的孩子更需要你,家里你不擔心。”父母和家人的理解與支持給了他勇于前行的動力。他第一時間向黨組織遞交了請戰書,報名參加了全院封閉隊伍,最終他和部里12名護理員封閉上班。
在那段封閉的時光里,他和護理員每天三次測量孩子體溫,嚴格按照工作流程,科學搭配兒童飲食,為孩子們洗衣服、整理床鋪、清掃衛生,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講故事。“以這種形式封閉上班,我還是第一次,雖然不能回家,但和孩子們朝夕相處,過得很開心。”他笑著說。
除了日常養護工作,他還要及時掌握護理員思想動態,做好心理減壓。持續幾個月的封閉生活,給護理員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壓力大、情緒低落、有怨言……面對這些,他一方面組織開展心理減壓,一方面一對一談心,了解她們的顧慮和困難并千方百計地加以解決,用“白衣戰士”鐘南山、李蘭娟的事跡激勵她們。四個多月來,他與護理員們堅守了下來,沒有人中途退縮。

“退役軍人要做到退伍不褪色,時刻不忘軍人本色,在新的工作崗位中依然保持良好的戰斗作風。”他認為,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更要有激情、有擔當、有作為,在兒童福利戰線上繼續“開疆拓土”,讓孤殘兒童都能得到呵護、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