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人民日報】中國需要更多專業社工!
跟北京市西城區睦鄰社會工作事務所的社工相識在兩年前的一次采訪中。同樣是寒冬時節,筆者跟隨社工們在西城區的街道社區走街串巷,走進一個個低保家庭、殘疾人、老年人、重病患者等困難群體,了解他們的需求,建立精準幫扶檔案,鏈接社會資源。從早忙到晚,從建檔到幫扶,他們的工作辛苦且專業;小到幫老人換燈泡,大到幫助困難人群實現就業創業,他們的工作富有成效。

兩年過去,這群社工走出北京,來到相對貧困的河北省故城縣,實施名為“牽手計劃”的精準幫扶項目。僅半年時間,在地方的幫助下,故城縣首個社會工作組織成立,當地養老服務機構管理能力和專業服務能力、社區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志愿者服務水平等都大為提升。
自己發展壯大后,還幫助貧困地區培育社工和社工組織,這群社工在參與精準扶貧、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方面作出了貢獻。
社工,也就是社會工作者,指在社會救助、社會慈善、青少年服務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被稱為維護社會和諧的“潤滑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要求更加專業、細化,但政府部門在一些微觀的社會事務管理中往往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政府部門近年來主動退出一些自己并不擅長的領域,讓專業的社工和社會組織承接這些社會服務,這既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動選擇,也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益嘗試。
當前,在脫貧攻堅、養老助殘、就業輔導、犯罪預防、矯治幫教等諸多領域,都活躍著社工的身影。可以預料,未來在創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過程中,中國還需要大量職業化的專業社工。
但是,一些障礙仍在阻礙社工發展。有調查發現,薪酬待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不大是重要原因。比如,有人將社工和志愿者劃等號,認為社工不應索取報酬。這種認知需要改變。雖然社工許多工作內容跟公益、慈善相關,但是社工首先是一種職業。他們像工程師一樣,需要經驗積累;像律師一樣,需要考取專業證書;像教師一樣,需要大量時間、耐心……一句話,想要馬兒跑,就要讓馬兒吃草。社工更需要合理的薪酬和發展前景,讓他們能生存、有發展。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推動購買社工服務模式,成效顯著。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這些非盈利機構獲得持續運營能力。更進一步說,如何孵化更多民辦社工服務機構,如何給社會組織更多發展空間,如何扶持社會組織盡快實現自身“造血”,如何為社工提供發展通道、榮譽激勵等,這些都考驗著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智慧。
社團本身也要提高自主運作能力,推動社會多方參與其中。社工服務的有效性、針對性和社團發展緊密聯系。一個成功的社工團體往往能帶動一個甚至多個群體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睦鄰社工在河北故城縣培育社工和社會組織的實踐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基層公共服務,需要專業人做專業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