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動態】智慧帶娃有妙招
良好的生活習慣伴隨著孩子們的一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連日來,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社工科聯合信望愛社工開展了“智慧帶娃 我有妙招”系列活動。

在家庭教育互助小組上,以“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為討論主題,家長們積極建言分享“育兒經”。
耐心:殘障兒童因認知能力的局限性,理解家長的意思困難,這個過程需要家長付諸耐心。
示范:家長親身示范,孩子模仿學習是大部分孩子都能接受的學習新技能的有效方式。
督促:家長與社工、老師對孩子的督促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必要途徑。
激勵:用零食或玩具等孩子感興趣的物品作為強化物,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榜樣:在家里面,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們像衛生習慣較好孩子學習。
堅持:殘障兒童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成效,家長需要循環反復教學,堅持不放棄顯得非常重要。
平穩:保持情緒平穩,不生氣,用平穩的語氣和語調和孩子溝通。
同樣,在互助小組上,家長們圍繞“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主題,展開討論:

第一、了解孩子拿他人東西背后的原因
當發現孩子拿他人東西了,家長首先應該耐心詢問原因,拿東西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現,深層次的原因有可能是想尋求關注、需要這個物品、單純的很喜歡、心理不平衡......了解原因后采取適當的措施,例如,如果孩子想尋求關注,那么家長平時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如果孩子是因為餓了,需要這個面包,那么我們就要教孩子要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家長要滿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如果孩子是單純很喜歡這個物品,那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獲取該物品的正確方式;如果孩子因為其他孩子付出勞動或表現優異得到獎勵,自己沒有得到獎勵而心理不平衡,家長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借機引導孩子通過積極方式合理獲取獎勵......
第二、培養物權意識
不管孩子出于什么原因拿他人東西,家長必須非常嚴肅地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自己的物品,也要尊重他人的物品,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不能碰觸。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分清楚“你的”“我的”“他的”。
第三、制定規則,承擔后果
家長要為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明白不經他人允許拿回家的東西,家長要陪伴孩子還回去,并向他人誠懇道歉。
第四、多提醒,多引導
如果孩子拿他人東西的行為經過多次教育仍然沒有改正,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多提醒,多次告知孩子不能拿他人物品,和獲取自己想要物品的正確方法。
第五、建立獎懲機制
孩子在經過父母或老師教育后,仍然多次拿他人東西,這個時候家長可采取適當的獎懲措施。如果近段時間孩子沒有拿他人物品,家長采取獎勵措施,滿足孩子的一個“小”愿望;如果,近段時間仍然有拿他人東西的行為,家長則要采取懲罰措施,例如暫時不讓孩子看動畫片、不讓吃零食等。值得注意的是,家長采取獎懲措施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原因。
社工科 李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