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動態】“家”讓孩子們的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鄭周大院有一棟6層3個單元的小樓,每梯兩戶,入戶有電梯,每戶三室兩廳,是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目前,樓里住著30戶家庭和170余名孤殘兒童。近日,筆者走進這些“家庭”去探訪疫情封閉下孩子們與爸爸媽媽甜蜜溫馨的生活畫面。
8月1日鄭周大院啟動封閉以來,每家每戶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采購儲備蔬菜、蛋類、牛奶及口罩、消毒夜等生活防疫物資,每天三次測量孩子、家長體溫,并做好登記備案,動態掌握孩子們的身體狀況。
這些特殊的家庭,父母與孩子們沒有血緣關系,卻感情至深、血濃于水,每對“愛心父母”都用“愛心、細心、精心”呵護著家里的每個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幫他們培養自強自立品格,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早日融入社會、走向獨立。
老鄭夫婦是鄭周大院的“名人”,2017年他們八口之家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我想有個家》,通過中央臺傳播大江南北。他們的家庭生活和普通人沒有差別,疫情下,老鄭夫婦更是把孩子們的安全放在心上,清晨媽媽早早起來做早餐,爸爸把孩子們一一叫醒,協助穿衣、刷牙、洗臉。一大家子圍著餐桌吃飯,一切收拾完后,送孩子上學、做理療、做康復。中午和下午,爸爸媽媽還要準時去接孩子,做午飯、晚餐,看著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大口咀嚼起來,他們心里特別高興!吃過飯后,陪著孩子看電視,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做康復、講故事、做游戲,與孩子們互動。
“我喜歡小孩兒,剛來的時候,一下子要帶五六個肢體殘疾、智力發展緩慢的孩子,感到不好帶,但我們被一種信念支撐著,要留下來照顧好他們!”深夜降臨,等孩子入睡了,可老鄭夫婦的工作還沒結束,還要把孩子們的衣服、鞋、襪、床單、被褥該洗的洗,該換的換。晚上,他們也不踏實,要起來好幾次,看孩子被子蓋好了沒,那個孩子要上衛生間……
小寶今年10歲了,大小便失禁,這讓毛長順夫妻倆操碎了心,他們每天早晚兩次為小寶洗澡,保證孩子身上干凈、清潔、無異味,并每天變著花樣為他做美食,讓營養跟得上。毛毛患有嚴重的皮膚過敏癥,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劉會蘭經常會單獨用熱水將衣物、毛巾燙洗,遇到好天氣時,也時常會拿毛毛的衣服、被褥到太陽下爆嗮。小韓是腦癱兒,智力功能低下,常常流口水,爸爸郭參軍每天要為他清洗口腔,勤換口水巾,以免孩子患上濕疹,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痛苦。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30對“愛心爸媽”比往常更加無微不至照顧和呵護著自己的孩子,按照食譜每天給孩子準備可口飯菜,等待“放學”時間一到,他們就帶著小推車去接孩子,精心喂養、細心撫育,教孩子練習發音、讀書、識字,為孩子按摩、牽伸,緩解肌肉痙攣,給孩子講故事、做游戲……在每家客廳的一角,爸媽還專門為孩子們開辟了一塊“小天地”,上面記錄著在家里生活過的孩子們的溫馨瞬間。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更沒有一個春天不過到來。眾志誠,就一定能戰勝陰霾,當前疫情防控進入了關鍵時刻,鄭周大院也全面實施封閉化管理,面對170余名特殊的孩子,愛心爸媽們毅然選擇了堅守,選擇了和孩子們在一起,日夜相伴,構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線。“盼著孩子們健康成長,早日走向社會,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他們共同的愿望。
辦公室 李新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