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她忍著傷痛每天帶著孩子跳操,腿都快廢了!”河南省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老師王賓說。該院的90后特教老師吳婷從2月5日開始和幾名同事組建了支持小組,挑起了分批給男童部、女童部和類家庭100多名孩子上課、近200名同事和類家庭家長開展心理減壓活動的重擔,接連五十多天沒怎么休息。她的左膝蓋由于運動過量受了傷,但她每天敷上膏藥,戴上護膝,忍痛堅持工作。
士氣高昂戰疫情
聽聞疫情暴發,擔心回去晚了不能及時頂上去,剛到家三天的吳婷提前結束休假,大年初三就從安陽老家返回待命。
平時類家庭的孩子都在特教學校上課,疫情暴發后,為了防止聚集,決定停課。鑒于此,結束隔離返崗后,吳婷和同事成立了支持小組,拍攝了“會跳舞的小人”“水杯接球”等教學小視頻、防疫數字歌、抗“疫”小視頻等,方便類家庭家長在家教孩子。

“兩個小朋友,手碰手;你背背我,我背背你;來了一只小螃蟹,小螃蟹,舉起兩只大鉗子,大鉗子;我和螃蟹點點頭,點點頭;螃蟹和我握握手,握握手。”伴隨著一首《七步洗手歌》,吳婷在美篇中以歡快的方式展示了洗手的要領。吳婷坦言,這是她拍得最滿意的一堂視頻課。 每天下班后,吳婷都要跟同事商討接下來的計劃,晚上還要為護理員和類家庭家長設計開展游戲互動、觀影K歌、跳廣場舞等一系列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減壓活動。
“吳婷是特教學校聘請的老師,當時她已經是在假期了,能提前趕回來,真是很有品格。”副院長侯曉學說。

疫情初期,她只能帶著孩子們在室內活動。看到孩子們喜歡律動,她就編排適合孩子智力水平和身體能力的成套動作,配以音樂,并根據孩子的接受情況靈活調整難度和編排。教普通學生,上課期間或許還能稍微喘口氣,可教這些孩子,吳婷則需要不停地示范、糾正、鼓勵,還要一次次為肢殘的孩子整理好口罩。“這期間,我上完一天課的運動量,大約相當于跑了十公里。”吳婷說,平時跟她上體育課的孩子,免疫力普遍更強,疫情期間給其他學生上的體育課,雖然還不足以產生如此明顯的效果,但孩子們明顯變得更愛笑了,能伴著孩子們每天在操場上撒歡,她就覺得快樂、充實。 “熱情似火,每天都能量滿滿。”同事王美美在朋友圈里這樣稱贊吳婷。
傾注大愛施良教
吳婷在大學里的專業是學前教育,畢業后機緣巧合來到兒童福利院。本來只想在這里積累一些經驗,過渡一下,未曾想跟孩子們相處沒多久,她就喜歡上了這份播撒愛心的工作。這一待,就是近7年。“我主要是發現并培養他們的潛力,增進他們的健康。只要孩子能變得更好,就很值!”吳婷說。

教無定法,吳婷既不因循守舊,也不迷信權威,而是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并認真觀察給孩子帶來的變化,只要發現有效,就予以堅持、完善。“比方說,情況最好的孩子,在兒歌加律動這方面,得既能跟上歌曲,也能連帶上律動。有些孩子不能說話,就要著重發展他的肢體語言。情況最差的孩子,比如一些肢體殘疾的,我們就開發手勢舞,教他們通過一些簡單的手勢,把歌曲詮釋出來。”吳婷說。

她平時主要負責教體育課,每天課后,她經常帶著幾個“小弟小妹”“老弟老妹”打球、做游戲,從籃球操、足球射門、跳繩、拔河,到老鷹抓小雞、開火車、放風箏、擲飛機。疫情期間,福利院準許帶孩子下樓后,她又開始帶著這些孩子盡享運動的樂趣。“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最喜歡擲飛機、拋飛盤等無拘無束的游戲,氛圍特別好。踢足球和拍籃球他們也很喜歡,尤其是踢足球,能在操場上放肆地跑。”吳婷說。
以院為家燃激情
生活老師和類家庭的家長喜愛的夜場廣場舞、健身操等活動,也需要她去做示范、帶節奏。膝傷使她平時走路都感覺疼得鉆心,為此她年前還曾住院治療,但強烈的責任感,讓她一直咬牙堅持。

侯曉學對吳婷的奉獻和自律精神印象深刻:“近期由于福利院封閉管理,同事們生活比較單調,吳婷主動請纓,每天按時開放健身房,并忙里偷閑教同事如何正確使用健身設備,分享健身小知識;按時開放圖書室和閱覽室,認真為職工兒童辦理借還書業務;按時開啟活動大廳的大屏幕和音樂。”
用吳婷自己的話說,這是因為她從小就像個假小子,總是希望井井有條、一切可控。

50多天來,她跟同事一起,克服困難、嚴于律己,堅守疫情防控的陣地,保障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這兩天她在陪關愛院里類家庭的一個小寶寶,陪吃陪睡陪玩。”聊起吳婷的生活點滴,王賓如是說。然而,按常理說,90后女孩兒正處在愛玩愛鬧、享受生活的好時候。

這次疫情,使一些人陷入了停滯、煩悶、壓抑,可聽了關于吳婷的點點滴滴,卻感覺她宛如一朵風里百合,在寒冽的初春,迎風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