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精彩故事】貼心媽媽的“愛心、細心、耐心”
三年前,周當平和愛人來到鄭周大院,當起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六個特殊孩子的“爸爸媽媽”,用愛心、細心、耐心陪伴孩子們成長,給予孩子們幸福安全。
愛心在潛移默化中發芽
殘障兒童體質普遍較弱,部分兒童腸胃消化不好,手部沒有力量。周當平說“在照顧特殊孩子的時候,需要比照顧一般孩子更多的愛心。”周當平剛來類家庭的時候,缺乏照顧殘障兒童的知識和能力,但看到孩子們身體瘦弱,需要專業的養育護理知識,她主動自我學習,踴躍參與部門培訓,逐漸掌握了照顧殘障兒童的基本知識并積極應用實踐。
小禹(化名)是家中比較安靜的一個孩子,不會說話,剛來到類家庭的時候,身體很瘦弱,三天兩頭生病,只能吃白面條,一吃青菜就拉肚子。由于體質弱導致小禹不能獨自穿衣服、脫鞋。但周當平考慮到小禹的身體狀況,不能長期不吃青菜,于是她做了很多嘗試,發現青菜和蛋白質類食物一起烹制,孩子沒有出現拉肚子的情況。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小禹適應了吃青菜,也不拉肚子了。現在小禹看起來有精神了,體質越來越好,基本不生病,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自己穿衣服和脫鞋,特教學校下課后,主動幫助其他同學扔垃圾等,這都與媽媽的愛心照料分不開。
細心貫穿生活的點點滴滴
由于周當平照顧的孩子都是殘障兒童,在自理、語言等方面存在困難,比如,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自理能力沒有提升,需要堅持循環反復教學;有的孩子無語言能力,需要嘗試不同的方法去溝通;需要多次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要細心。從早上起床、吃飯到晚上休息,孩子的每一個環節媽媽都仔細關注。小慧(化名)咀嚼能力差,平時飲食以軟糯為主,如果吃了硬食物會噎著。
為了保證小慧的營養,媽媽將食物在鍋中煮熟后,切成小塊讓小慧慢慢吃。這種方式不僅適應了小慧的身體,也讓她吃到了可口的食物。媽媽看到小月(化名)捂著自己的肚子,就知道她要上廁所;天氣變涼,媽媽趕緊給小奇(化名)穿上厚衣服,防止癲癇發作;小杰(化名)在人多的時候會出現煩躁,每次做核酸的時候,爸爸先帶其他孩子去排隊,等快排到的時候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帶小杰過去……在媽媽的細心照料下,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和身體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耐心的教導讓孩子一步步成長
自理能力是兒童成長發展最基本的能力,因此首先要提升的就是兒童的自理能力。但對于殘障兒童來說,在提升自理能力上存在聽不懂教學指令、 學不會大運動等困難。比如一側偏癱的孩子,只能用健側手臂穿衣服,患側需要人協助才能穿。周當平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為他們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針對認知能力較差的孩子,媽媽就蹲在孩子身后,手把手教他穿鞋;針對有模仿能力的孩子,媽媽在一邊示范,讓他在身邊跟著一起穿衣服。
經過媽媽的不懈堅持,現在家中的六名孩子,自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基本可實現生活自理,能自己走路、吃飯、脫鞋和上廁所,其中小銘(化名)還學會了倒垃圾、洗衣服、抹桌子、幫助妹妹戴圍裙。因為家中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家庭提高了生活效率,家長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們也增加了自信心,家庭氛圍越來越和諧。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長是每天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人,是孩子的主要照料人,也是孩子健康成長路上的重要力量。周當平夫妻與家中的孩子們關系親密,晚飯過后,一家人經常在客廳的沙發旁邊,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手指操,看有趣的繪本等,度過愉快的親子時光。周當平說:“孩子們在院里有老師教育他們,有康復師為他們做康復,有醫生為他們看病,有社工定期跟進,在我看來作為類家庭家長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看到孩子們因為我們的陪伴臉上露出的笑容,孩子們更依賴我們是最有幸福感的時刻。”
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堅持把一件事做好。周當平三年如一日,用愛心、細心、耐心照料和教育孩子,踐行著兒福人的服務理念,讓孩子得到更優的生活照料,自己也得到了價值感和歸屬感。
社工科 郭婉真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